本报记者 陈茂利 北京报道
“人类驾驶车辆不会消亡,智能道路与由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将形成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新生态。”3月15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IT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表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于3月15日—17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在王笑京看来,公共交通、步行和人驾驶车辆,在相当长的时间将还是道路交通的主体。这个时间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二十年。“未来做新技术应用的时候,这个背景必须要考虑到,不能单说智能驾驶、智能车辆。”
王笑京指出,智能交通与车路融合的发展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下一步怎么走,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车路城融合要采用正向的设计方法进行体系和应用系统设计。结合智慧公路的实践和实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用灰色的方法,直接上来就是物理设计,路侧装RSU(路侧单元),车上装OBU(车载单元),路上装检测器,在高速公路的智慧公路示范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分析需求。”王笑京称。
他进一步指出:“按照系统工程的做法,应该是从需求做起。注意,这里的需求是真实的大众需求,而不是空想的需求。”
王笑京强调,智能交通与车路融合的发展,可以借鉴“智慧公路”和“车路云”示范的经验和教训。“拿本人亲自参与的智慧公路、智慧高速的试点(来说),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投了很多钱,但各界对已经建设或试点的智慧高速效果反映各异。公开报道都是说好的,但是(实际)调研评估(发现),脱离实际的不在少数。(虽然是)智慧高速,(但)用户体验比较差。去年十一(假期遇上)大堵车,就有领导说,都智慧高速了,怎么还堵车?”
王笑京介绍,智慧高速还遇到一个问题,即没有整体架构,有的时候是为创新而创新,很多地方难以复制,难以推广。
在王笑京看来,智能化交通技术研发和使用应遵循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新技术应用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今天谈到智慧城市也好,智慧高速也好,一定不要忘了在里面用的主要是人。应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政策和着力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检验新一代技术。”
“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算力和通信,必须围绕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提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找到落脚点。新技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王笑京称。
“对于未来智能化交通发展,(业内)看法不完全一样,但以下几点是有共识的,新一代的数字化技术或者是信息技术,对交通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以人为中心和数据驱动是主线,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将是代表性应用基础技术,这在交通系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系统。”王笑京表示。
(编辑:张硕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