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频传送门:【大小马聊科技64】(上)
话题一、理想MEGA(图片|配置|询价)挫败,对谁是好事?
话题二、年轻人都玩啥AI产品?
话题三、Sora 与Vison Pro 如何改变现实与虚拟世界?
大小马聊科技,我是小丹尼,我是大卫,我是电动 Emma。
我们先聊第一个话题,理想MEGA挫败,对谁是好事?
我那今天我们很开心,再次请到老编辑一起聊聊理想和小鹏,虽然我估计李想不太想拿 MEGA 和小鹏 X9 比较,但作为消费者来说,这俩车肯定是要拿来做对比的嘛。老编辑作为小鹏的车主,对 MEGA 有没有心动,在不看价格的情况下。
你们是三个都被理想拉黑了,所以都没有参加那个发布会是吗?我们跟理想关系应该挺好的,我自己觉得。那我想问你们看实车了吗?如果看实车的话,你们的感觉怎么样?
我们本来要去发布会的,结果去发布会的路上我腿折了。半截没去成,哈哈哈。
发布会上其实他没有体验的环节,都是在前面拍摄,拍摄那次他们并没有邀请我,他们只是邀请我去参加发布会,没有邀请我去三亚海棠湾那个非常 fancy 的酒店去拍摄。他可能觉得我不是个视频博主,就是不需要拍 MEGA 的内部的体验,所以我其实没有体验到,我是直接到最近几天我才去商超,他们开始铺货之后我才去体验了一下 MEGA,然后我就觉得空间还是不错的,5米3这么长的空间营造出来的这个车,二排的头部空间是非常多的,因为它整体流线型的造型,但是第三排可能头部稍微有些逼仄,整体的空间上我是很满意的。
我自己评价 MPV 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所谓的舒适进入,进入第二排,你进去的时候你踩地台,拉着扶手你上去舒服不舒服?方便不方便?它的地台是高的,这是明显能感觉到,就哪怕它搞了一个两层的这种台阶,它还是高,而且这个台阶由于它采用了一个塑料材质,没有像奔驰宝马会在高配版本上用的迎宾那个灯,有一个镀铬在下面透光背光。
而且这个其实配合着德系的豪华品牌,基本上都会在地面上投一个 LOGO,这两个东西一组合,其实它是有尊贵感的,但是 MEGA 是都没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产品细节上这一点肯定是一个问题。
我评价 MPV 第二个标准,那就是后备箱收纳,那这个肯定是小鹏 X9 无敌的存在。第三排整个收纳了之后,整个后舱的规整程度,第三个标准就是中央通道的通过性,我觉得这个也是不错的,所以我如果是按照评价一个 MPV 的标准去评价它,这三个最重要的舒适程度,我觉得只做到了一个半,当然他们会有很多的道理,我为了5C的充电速度,肯定会牺牲一台高度,为了我这个流线的造型,极低的风阻系数对吧?把第三排可能搞得稍微有些逼仄,而且不可能实现像小鹏 X9 那种收纳的功能。
这些都是理由,但是牛逼的产品必须你特别的牛逼,就像 iPhone 刚出来的时候,就是让你没得比较,这个时候你会容忍它所有的缺点,但是害怕就害怕,当你出现的时候,市场上有一堆 MPV 等着你比较,然后这个时候你就难以自圆其说。
我首先说一点,我不是那种今天看到 MEGA 最终的预订数据,就幸灾乐祸,我觉得大卫可能跟国内还有时差,今天的互联网,所有的不太喜欢理想的人都在有点弹冠相庆的感觉。最后这 72 小时的大订数据也就是 3000 多一点的数字,那按照网友说的,大卫不止跟中国有时差,还有代差。
就是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狂欢,我觉得这样是不好,因为我自己心理上我是觉得小鹏 X9 加上 MEGA 这两辆车最好能够月销破万,就他俩的总和,我不管谁是六千谁是四千,这个无所谓,至少能让大家当考虑到新能源 MPV,首先讲到第一款车不是腾势D9,不是那种车,就不是那种埃尔法前脸,然后混动的,而是一个纯电的,真的从纯电的平台去思考到底未来的 MPV 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小鹏 X9 跟 MEGA 都算是,但是我觉得可能理想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你销量顺风的时候,你做了太多败人缘的事情。可能今天你稍微有点马失前蹄的事,所有人都在开心,我觉得可能是理想未来的公关策略需要考虑的一点,因为你不再是一个非常小的初创公司,你某种意义上你是这个行业里面销量最大的对吧?然后现金储备最多的公司,那你要考虑到你的形象,或者说你要向用户传达一种东西时,一定要是更主流的。
而且我觉得不只是李想官方,他的措辞之前在顺风的时候比较激烈一些,最主要他还有一些相关的 KOC,感觉太猛了,有一点那种说话不留余地的,这样其实稍微有一点小翻车的时候,大家就抓着不放,这个其实也是刚才对应老编辑说的,我还挺想知道你们的看法,就我的自己的看法其实也很明白的。
其实我跟你有一点的看法是很像的,我非常希望 X9 和 MEGA 能卖的好,因为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试图在改变品牌形象的中国车,我其实有不少朋友原来是认为小鹏整个品牌都感觉不高端,缺乏腔调和排面,但面对 X9 的时候,他们是有心动的。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朋友,因为 X9 对小鹏改观,然后下定,我们甚至现在也看到连明星都有买 X9 当保姆车的。
那再看 MEGA,其实之前 L 系列理想的车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年奶爸感非常强的车,你是很难让一个 35 岁以下的人去对它动心的,但是 MEGA 这个外观,因为它非常先锋,然后有足够多的话题,网上都说嘛,你开着这个车,你基本就是显眼包本包了。之前我们也看到行内的人说这是一台让人想生孩子的车,从这个角度看,我其实是对任何一辆,我们中国的车设计语言非常先锋,敢于颠覆自己原有形象的这种车,我都是天然带有好感度的。
回到你刚才说的 MEGA 这样一出有很多幸灾乐祸的,无论是吐槽的还是恶搞的那种。但是我反而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当年我刚看完 Cybertruck 的发布会,包括更早的时候,17 年看 Semi 特斯拉重卡发布会的时候,其实场内的人都不看好,场内很多都是特斯拉的老粉老车主,都不看好,而且网上也是很多内涵图,就像今天笑 MEGA,我倒是觉得就像 MEGA 高级设计总监,那个德国叫做 Benjamin Baum 的人说的,如果是一辆车,它刚推出,你没有两种声音,其实反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你这个车不够先锋。
我觉得理想他这一次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它有一个就是大家说的外观和内饰的割裂感,这个在中国市场就尤其我们会有体感,因为它外观这么的先锋,它是先发布外观,所以我们也会觉得它整一辆车都应该是对应这样子的先锋感的。结果内饰一看其实就是跟 L 系列非常相像的内饰。他又经过三个月延后发布,我们都以为他会做出一些更激烈的改进,但其实也没有,我觉得这个是他最大的问题。
晚点不是发了一张图,李想亲自在二排座椅上勾勒出了新的控制面板,主要是改座椅的控制面,然后他们最早期的1000 台车上有很多是第二排没装的,等到回头当个月定稿之后,后来又把新的座椅重新给装到第二排上,我觉得第二排反倒没有那么重要,我自己上实车,我不知道你们的感受什么,我觉得是真的非常下头的是第一排,就是它完全是一个理想 L9 的第一排。
我知道大家都是开过很多 MPV,尤其你们在美国工作过,美国是一个 MPV 非常繁荣的,市场多样化对吧?像塞纳、大捷龙、起亚嘉华这些车,当年我们国内市场是翘首以盼这些 MPV 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所以 MPV 的第一排一定是有一些共同性的,比如说它主驾跟副驾之间的连通性,它的储物空间的独特性,在储物空间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去做细化,比如像塞纳在美国市场它有车上吸尘器的,就类似于这些所有的设计,当你说要替家庭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一款车的时候,你必须对这些东西有些超越,而不是视而不见。当然你不是让你跟他们一样,但是你不能视而不见这些所有的 MPV,我觉得好的设计一定是不遵从规则,但是一定要超越规则。
但是我觉得理想这一次它的内饰太过想当然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理想在推行 IPD(集成产品开发)之后,这个公司的某种流程,它矩阵化之后,其实横向纵向的牵扯是很多的,很有可能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或者其他的为了不增加公司供应链的冗余,他做出这样的决策。但是这个真的,传统汽车行业确实没有这么干,当你推出一个全新车系的时候,你肯定是要在,尤其是在前排的视觉上提供一个非常强的多样性,但是我觉得可能李想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辆车就是为后排而生的,前排不需要这些东西。
当然我知道就李想在做 L 系列的很多成功经验,今天我一定会阻碍他,就是让他觉得这些成功是因为我坚持了这些原则,那实际上可能真正让 L 系列成功是另外一些因素。那你们觉得 L 系列成功是什么因素?它有什么是在这一个车上应该复刻而没有复刻的?
我觉得 L 系列最大的成功是选择了正确的对手,所有的纯电新势力品牌的对手是 Model Y,而只有理想对手是 BBA,这个区别非常大,这导致了后面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个产生的。你比如说像蔚来和小鹏的财报,毛利就非常低,非常薄,为什么?因为你的对手是 Model Y,当你的对手是 Model Y 的时候,他要有品牌的先发优势,你要跟他卖一样的价格,你就要比他多一大堆的配置,然后你的规模效应又不如他,所以你的毛利必然是 0 甚至是负的呀。
但是你选择 BBA 这些百年老店,他们的毛利率是很高的,然后你再用新能源的东西重新做一遍,确实可以实现一个由高打低。比如说我就是比你大一个级别,我就是比你舒适一个级别,我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带来一些天生的好处,就是比你燃油车要好。
这个时候你看理想的毛利率为什么能维持那么高?因为他的对手是 BBA,我觉得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我之前常常说一场战争的结果,第一个就是选择对手,第二个是选择战场,第三个才是选择你的战术和打法。
很有道理,我认同老编辑,对手选的非常重要。
我其实挺赞同之前我们嘉宾一苒说的一句话,就是说理想电车大卖靠油箱的,我现在感觉有点风水轮流转的感觉。我很赞同之前老编辑说的,其实他在出这种纯电 MPV 的时候,有很多的它的竞品都已经在那等着了,包括极氪 009,包括腾势,包括小鹏 X9,甚至像华为问界 M9 对吧?我觉得现在都是有一点,当年理想通过增程去打这些纯电,比如说蔚来,比如说小鹏 G9,现在其实就有一点城市这种混动,然后加上问界M9增程去打理想 MEGA,所以我觉得对 MEGA 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一个考验吧。
这次虽然在外形方面给出一个非常激进的选择,但确实像老编辑刚才说的,我也很赞同,就是说对于 MEGA 的前排,我觉得还是非常有优化的空间,我其实能理解李想不是在得到有一门课,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企业从 1 到 10 错误的选择就是把它从 0 到 1 的经验给刨去掉了。
所以我理解,李想其实是想继承他们之前 L 系列比较成功的内饰风格延续,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方面,就是说已经有很多比较先进,或者是比较激进的内饰设计在这等着,一对比下来,MEGA 其实就会显得过于保守了,它确实比阿尔法先进很多,但是你如果一对比极氪 009 或者是 X9,甚至哪怕腾势D9来说,MEGA 作为理想的旗舰车型,而且定价在那摆着的话,它确实就会显得太简陋了。
我其实今天在知识星球就也写过一条,我建议很多它的这些内饰供应链确实可以延续 L 系列,但是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些手机厂商的做法,就比如说联名爱马仕,或者是像小米、华为去和徕卡去搞联名,我觉得在噱头方面 MEGA 还是差了一些。
我觉得其实有一点可能是理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是一家长期来追求 ROI 的公司,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投入,要追求明确回报的公司,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他们在发布的时候,其实发布会上有一张图,就用了意式沙发去讲 MEGA 的内饰。它的考究程度,如果是高净值群体,它一下就能认出来,这是在意式沙发上才会用的材质和设计。那你为什么不联名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一个意式沙发,让他们给你做设计做联名呢。
因为我比较感同身受的是,我一直以来有个公司,我们当时融资的时候其实跟理想是同一家机构,明势就都投了,所以当时李想在他最困难的那段时间,跟他对接的明势的投资经理跟我是一个,就相当于那个投资经理同时会负责我和李想两个项目。
当然我们的成长后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因此我知道了李想在他融资的过程当中非常困难,他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资源稀缺的环境下去做决策的,这导致他不会打富裕仗。当我的资源已经是对手的 3 倍、 5 倍甚至 10 倍的时候,我怎么打?
华为是非常擅长于打富裕仗的,虽然通过你的方式找到了一条低成本撬动一个市场的路,比如说像小米这样企业,当你找到之后,华为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就采用一种高投入的、高压强的方式。今天理想它曾经过去的一段时间,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它的 L 系列就像当年小米的智能手机一样,但是当你已经大到像小米到 2014 年、 2015 年水平的时候,你就应该加大投入,当你在市场上能够估值 450 亿美元,你能拿到软银的 70 亿美元融资的这种时候,你就应该不计代价的投入,把你的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这个其实是一种比较决绝的竞争的思维。
但我觉得可能到这个阶段,他的现金储备 1000 亿人民币的时候,那你没有必要再像过去一样,MEGA 是你必须确保要赢的车型,那你就可以用更昂贵的方式去把你的对手清场。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他过去在那些比较匮乏的状态下做的很多的肌肉记忆还在他身上,包括理想这家公司身上,就希望用低成本的方式撬动,显得效率高。
刚才老编辑提到富裕仗这一点我觉得确实很有意思。李想在发布会上他还专门说到,目前理想汽车其实是中国车企里头现金储备最充裕的车企,它其实有 1000 多亿的现金储备,包括刚才老编辑提到的那家意式沙发,人家是有品牌名的,人家叫 Poliform,它其实是在三亚试驾的时候,它的那些布置都是有这种家具的风格的,但是人家没有和 MEGA 正式的联名。确实,这个我觉得可以跟人家这种品牌能正式搞下联名,该花的钱花还是有必要的。就跟慕思床垫的那张老人脸一样,真正的像一个世界级设计师的脸出现在大家面前,就马上高净值人群就觉得有说服力了。
你刚才还说了一个点,他在这个时间其实是可以不惜代价的去造一个王牌产品。我觉得这个不惜代价不只是说钱的问题,还有就是时间问题。我总觉得他推后这个发布会三个月,其实可以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改变。
我觉得这个也是路径依赖,今天说的两个问题,都是理想某种一样路径依赖,就是他太依赖于说一个时间段内我必须有足够多的噱头,和足够多的流量去支撑我这次发布会,我不能晚。第二个事情其实也跟小米会有一定关联度。当年小米高端机的第一仗,小米 Note 顶配版,我至今还记得,我觉得这次去上海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的像,你知道么当时华为是 Mate 7 突然就卖爆了,在华为 Mate 7 之前,没有人会想象中国品牌的手机可以卖到 4999,而且还买不到,小米虽然 2010 年到 2014 年之间窜升非常快,但是他卖了 1999 的手机,突然有一华为出现了一款。
当时华为自己也没有预料到,我觉得今天也是一样,M9 能有5万订单在手,然后 M7 可以一款车就迅速的超越了理想 L7 之前的单品的冠军地位。
我理想到这里,它必须在高端市场上尽快出牌,跟当年小米 Note 顶配版一模一样。小米 Note 顶配版是在小米 Note 基础上加了一颗火龙芯,骁龙 810,就加了一颗火龙芯,然后准备不足那个火龙没有压制成功,又因为当时雷军的某种轻敌,我记得非常清楚,这是我自己问到的一手信息。小米 Note 为什么在 iPhone 5S 和 iPhone 6 已经把指纹识别这个事情变成一种必需品的时候,它可以不上指纹识别?它说我们有小米手环,我们有生态产品。这个东西就是说,在某一个企业它是发展到一定顺境的时候,创始人产生一种我是一家苹果式公司的幻觉,这个是非常要命的。所以我觉得真的就是 Emma 刚才提到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所有东西都是路径依赖,而且这个路径依赖就是告诉你雷军走过一遍的坑,就告诉你你还会再走一遍。
而且我感觉这次 MEGA 其实一直被小鹏 X9 黏着打,确实被动了。你能看出来,虽然 MEGA 发布会李想一句小鹏 X9 都没有提,老是提埃尔法,但是在这种措辞当中,还是不时地会提到一些之前网上拿它跟 X9 有对比的一些点吧。
我看完发布会我其实就写了一条微博,比如说刚才老编辑说的它的后备箱,确实小鹏它的三排座椅给它那样折叠起来是非常平整,但是李想在发布会上就是说 MEGA 它的后备箱封闭式会比较好,就像一个小仓库一样,就是这种感觉。还有第二点,就比如说李想说第三排下沉式座椅的话就不够安全。
其实小鹏挺有意思,他预判了李想会这么说,所以提前都准备好一个视频。理想发布会还没发完呢,他已经把视频放出来了。最后还有就那个后轮转向,他们做那个一个轮用刹车,一个轮用转向,用磨轮胎的方式把这个转弯半径做小,这个明显也是针对,one more thing, L 系列定价都讲完了,就看出来他没有脱离地心引力,就没有脱离小鹏 X9 的地心引力。小鹏就像牛皮糖一样,紧紧粘在他的鞋垫上。
之前在即刻上明浩圈我说,大卫,这两个车你怎么选?我说买那个便宜的,再请个司机,然后明浩说你好歹是个做自动驾驶的,你怎么能请个司机?我说你看你买一个小鹏 X9 省了 20 多万,司机高一点的月薪 8000,早晨把早点给我带来,去哪儿喝酒了还能扶我,还能送孩子。这很明显我会选一个更务实的选择。
刚才老编辑还提到,李想那个 one more thing 其实叫智能调头辅助。对于这个功能,说实话我有一点疑问,一方面就是说这个功能它是要在三季度才会去推送,所以到时候的表现还是有待长期的观察,他们其实在发布会上也说得会比较收,他就说到时候用这个功能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是用多了就习惯了,所以他也是比较收着说的。
但是他们在否定后轮转向,说如果用后轮转向,后排乘客会感觉到横向摆动不舒服,就是我觉得这两个不舒服相比,那明显是发出奇怪的噪音更加不舒服。所以他们自己的说法之间,就为了自圆其说,我觉得李想也真的是非常努力,这就是一家,就他在过去在公关话术很强的时候,当他突然发现自己腹背受敌的时候,这个尴尬的状态就体现出来了。
他包括说后轮转向不舒服,我还看张抗抗做了一个这种反击的视频,还专门找了本汽车教材,就是说这个不是什么后轮转向不舒服,甚至像什么迈巴赫那些都是配后轮转向,所以是有点反驳理想汽车说法,不过这点我倒不是想重点说,我其实想的是说我觉得理想可能就是因为想要搞这种智能调头辅助,所以他在纯电方面的策略有一点可能被裹挟了,他专门提到理想的纯电只会做四驱的,其实我对这一点是非常划问号的。
因为我们作为常开纯电汽车的消费者来说,我觉得绝大多数消费者他买一个两驱就完全足够了。除非你需要极端的冰雪天气,或者是对那种加速有极致追求的。
我最近在崇礼滑雪,其实有一些冰面下雪面,我自己的那辆小鹏 G9 就是两驱版,我自己慢慢开,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我觉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四驱版的话,它既要比同等电池的两驱版贵个3万左右,与此同时还要牺牲续航,我觉得像蔚来之前只出四驱版已经这滩浑水淌的够多了,理想应该吸取经验,你看蔚来出的子品牌阿尔卑斯也会出这种两驱版,理想没必要为了这个功能,或者是他自己可能刚做纯电车就要坚持一直只做四驱的车,以后理想真的要坐两驱的车,我个人觉得也不用怕被打脸。
在这方面我的想法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因为我现在马上要把小鹏 P7 换掉,我现在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小鹏 G9,第二个是极氪 001 ,都是新款嘛。我最后非常纠结的一点就在于小鹏 G9 在四驱就要需要加钱,而极氪 001 的四驱是入门价就有。我觉得可能还是南方本位跟北方本位的区别,我觉得北方本位上总是大家会希望有四驱的,你就像为什么欧洲的这些豪华品牌,像奔驰,它在 E 系列和 S 系列上都是全系四驱,我觉得高端车有四驱这个东西可能未必真的有用,但是有极强的心理暗示。
对于小鹏,可能 X9 它是一个相对平价的车型,而又主要是在南方,这是个南方车企嘛。两驱四驱这个问题上可能未必需要特别教条,就是一定要两驱,可以,还是或者一定必须做四驱?这都是可以商量,但是可能对 MEGA 来说,可能在这个阶段他必须强调自己的高端形象,他放出很多话,就李想说的话你都没办法核定本来干的,回头都很灵活的。他说设计师把这车设计成这样,我就把它开了,结果就长那样。
不是,说跳楼。我觉得李斌是可能有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会讲更多的话圆这个话,蔚来的人是明显就是我当时虽然说了一句话,但是后来我想反悔的时候,我会讲出很多个理由,我为什么会改?但是我觉得对于理想他没有这个心理负担,我改了又怎么样?
都跟马斯克学了啊。你刚才说四驱让我想到很多有钱的老男人,就是说这个功能用不用是一回事,但是你必须得有对吧?这个就体现了尊贵感。
我最近也在开一些比较大的 SUV ,燃油车,我觉得我现在能够理解这些油腻的中老年男人了。为什么一定要V6?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高的坐姿,这么大的车?whatever,就是这些东西。原来我也觉得也是有点可笑啊,现在可能是年纪上来了,就像这些年突然会觉得茅台好喝了一样。
那是因为你有钱了茅台才好喝。
不是,我小时候家里面就是我爷爷他的办公室也有茅台,当时小时候拿出来给我们喝,我当时就完全 get 不到这个点,后来刚工作的时候,因为也是比较好面子,春节的时候迎来送往的时候就会买茅台,后来就觉得很不值,为什么这么贵,直到最近两年就属于突然有时候出现夜深人静的时候了,你发现这东西很香。就只应了那句话,从鄙视老男人到理解老男人到成为老男人。
就那么短短的两三年。所以我对理想,其实我觉得也要这样看,就比如说可能两年前、三年前,我对理想会有很多成见,现在我觉得就是为什么他做出 L 系列这样车和为什么 L 系列用户对这个车这么满意,我觉得我基本上还是能够逐渐共情他们了。可能确实在中国的这样一个社会关系当中,你就需要一个大SUV,家人就需要你一个这么多舒适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配置,让你在购车决策上不需要做那么多的心理建设和说服工作。你把这个车摆到那,把家人带过来,然后他们觉得,花这些钱买这么大个车,还有这些东西,毕竟汽车还是个家庭消费决策嘛。
所以李想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他在过去几年做对了很多东西,需要小鹏跟蔚来这两家企业去深度的学习复盘。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我觉得李想自己也要深度复盘,就是我到底做对的是什么?就像刚才大卫讲的他那个课上,说很多企业在从 1 到 10 说放弃了从 0 到 1 的东西,这个东西真的是中国互联网的金科玉律,太多的企业在企业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开始沿着马斯洛需求的层级往上走。只有少数坚持,停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级金字塔底座上的企业成功了,拼多多和字节跳动。但是你可能更需要的是像黄峥、王兴和张一鸣那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
我觉得这次我感觉李想他受到了王兴的一些影响,他觉得在高端纯电市场,我需要一颗银子弹,一款车,把所有人的认知都改变这个市场的形态,同时改变 50 万以上的形态,同时改变高端,同时改变纯电,同时改变家庭用车。他确实想通过一颗银子弹,这当然是王兴非常主张,就是说你通过底层思考之后,你在你的市场中找到那颗真正能让你决胜的东西。
但是王兴他这个人也是很复杂,一方面他会主张你让你去寻找银子弹。另外一方面他的竞争观点又是这种无限战争、无限游戏的竞争观点,就认为真正的竞争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你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之前中国的商业史当中有太多的企业,老的企业都是这样,都希望刀枪入库马放归山之后基业长青,然后继往开来,领路人一代接一代的,按照我这个办法办。
最新的一代的公司当中也有滴滴这样企业,也更多是基于说我出行这个领域已经打完了,那我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态?但是像王兴、张一鸣他们脑子里就是竞争是无所不在的,是一直要继续下去的。我觉得李想他是肯定受了王兴很多的影响,但是我觉得在认知能力上可能还是有区别。
刚才老编辑提到理想的 L 系列,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他这次 L 系列升级,反正我是觉得其实是升级的非常给力,甚至我自己都心动了,有点想给爸妈买一辆。但是与此同时对比下来,我在发布会之前两周,我还去理想的门店逛了逛,然后就有点被理想的销售忽悠了,我觉得他们卖车确实有点太激进了,那个销售就跟我特别肯定,甚至发毒誓打保票的那种感觉,说理想 L 系列的新款只是升级了芯片,其他一点没动,然后我还跟他反复确认,你确定只升级芯片?他就特别肯定的说,但是事实上 L 系列升级的特别多,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我首先想说一点,你看到 L 系列想给你爸妈买一台,就这个说明我们之间的购买力还是有巨大区别,我是看到零跑发布会之后,想给我爸爸买一台零跑。这个说明我们的购买力还是差异蛮大的。但是我看完发布会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对于 MEGA 来说,大概知道可能并不会那么顺利了,原来我的预想是这台车可能会定一个接近 50 的价格,会卖的会更好一些吧。
看完发布会之后我就觉得未必事情那么简单,所以我当时说对于理想来说更重要是 L 系列,这个是守江山,他今年的目标定了 80 万台,我觉得哪怕你退一步说,你的目标是 60 万台的话,那核心还是在 L 系得卖,所以我觉得 L 系也是更重要的东西。
我觉得理想的这个配置当然是打出了自己的所有子弹,能更新的全都给你了,相比于蔚来的更新来说确实是要大很多,所以他也侧面证明了我觉得李想不会犯特别大的战略错误吧。他的脑袋应该是清醒的。但这个价格本身,我觉得不排除它很快就会拥有跟老款一样的优惠,因为竞争太激烈,这个价格定的完全跟之前一样,甚至 L7 和 L8 的 Pro 版本还涨价了一万块钱吧。
今天我其实还采访了一位 MEGA 下定的车主,他的观点跟你比较一致,就是说首先他的价格 55.98 万元,其实是没有啥惊喜的,甚至比他预期值还要高一些,最主要的是他其实是在理想的车主群,很多人吐槽说理想在预售和第一时间下定给的优惠是太少了,就 5000 的选装基金什么的,相比于竞品华为来说,虽然实际上可能优惠华为没有那么多对吧?
相比问界并没有那么多,就什么各种选装,然后给你优惠,保险什么的,但是这个数字看上去就很好看,感觉第一批车主就非常有尊贵感,甚至像蔚来学习一些第一批创始版车主,还有铭牌那种,他们就感觉 MEGA 的第一批车主的话,一方面他既要冒那种第一批量产车可能有些小毛病的风险。与此同时他也没有说享受到很优惠的价格,我觉得这个确实是可能影响 MEGA 第一批订单数的一个也挺重要的原因吧。
你记不记得当时 MEGA 第一时间那几张图出来之后,做了第一波预热。李想本身觉得可能没有达到预期,他特意发一条朋友圈,意思说 MEGA 这个车发了之后会打造一个类似于招行金葵花客户的那种尊贵服务体系。我不知道你这个事你们记得不?但是这个事情没有下文了。
招行金葵花感觉也没有特别惊喜。
我当时看到这个首先第一点就招行金葵花有啥?好像也没啥呀?也不是什么行业特别标杆的服务,但是就是因为李想说什么,他很多时候是应激反应,就这么多年观察下来,他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深思熟虑之后,他可能第一时间觉得你们怎么不兴奋的?这么好的车对吧?那我是不是得增加一点附加值,然后他就随口说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反映是什么,理想今天有了 1000 亿的现金储备对不对?我之前举过一个例子,蔚来这么多年花掉的融资正好 1000 亿。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理想可能这家公司到这家创始人他可能会想到一些办法,比如说大卫一开始就提到了,某知名地产商家里面的小姐要买这个车。这些人可能会突然注意到理想,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这个事情我觉得对于蔚来已经做了非常多年的用户运营来说,他做这个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对于理想来说,过去我们 L 系列成功好像没有这个环节,今天我们说要做 MEGA,是不是要推翻我们过去的一些经验,超越我们过去的一些经验,那这个时候我愿不愿意花这个钱?第二是我当我愿意花这个钱的时候,我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形成一套合适的队伍和组织体系去做这件事情?
我觉得目前来说是比较难的,甚至我认为李想他今天学习华为 IPD,当然我知道这是所有中国的初创企业,面对华为的一个 PTSD,就是我学了华为应该会有点用,就这种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安慰,但是我觉得学 IPD 过早的话,某种意义上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创新,华为当年做这个事情是为了干啥?你要清楚华为当时做 IPD 的时候这家公司已经多大了。
理想 MEGA 如果在国内订单数或者卖得不是那么好,我觉得长期来看也不一定是个坏事吧。之前理想不是宣布过他做中东市场,要去出海,李想本人他其实看到我们之前跟理想一些合作,还有比如说看到 Emma 的视频,还专门安排理想的高管去跟我们团队做对接,尤其是中东市场,我们也是驻扎很久了。但是我们就感觉其实在准备 MEGA 和 L 系列升级发布会的过程当中,他们出海的推进慢了一些,那我们感觉就是说,如果 MEGA 在国内销量一般的话,我觉得他们其实也会更有动力。
我们也觉得 MEGA 还是很适合这些中东的白袍富人市场的,我觉得还是很有机会。国内消费者见过 L 系列的内饰,但是白袍们没见过对吧。最近还有一个更新的发现,我觉得不只是中东,以前我们就觉得只有中东这么有钱的人可能才会买这种 50 万以上的车。但是最近我们团队有个同事去了乌兹别克首都出差。感觉那里的汽车市场太震惊了,满街跑的都是中国的新能源车。
最逗的是他从机场接他的出租车,是辆旧款的小鹏 G3,平行进口过来的,车机都是中文,司机也看不懂,所以那些什么导航、地图、语音智驾啥都用不了,但是他靠屏幕上的图标能用一些功能,比如说能够听个广播,能够调个空调,而且电车它加速非常快,当地人就感觉非常爽,非常牛掰。
我就发现其实相比较发达国家,这些经济落后一些的国家,他更期待这种先进的车过来,因为他们不想再用欧美日韩淘汰的车了,比如说他们之前卖的最好的是雪弗兰的乐驰,这种 1.0 排量的车,那我们中国这种电车过去简直就是划时代的。还有一个要补充的,就是这个地方,它不只是说二三十万的,比如说他们那比亚迪也卖得很好,比亚迪汉在那儿是相当于卖人民币 36 万,而且选各种颜色还要另外加钱,反正就基本比国内的价格翻一倍,所以他们那边不只是这种二三十万的车卖得好,像极氪 009 这么贵的车平行过去也卖得相当好。
之前也对应了我跟蔚来的一个高管聊,他们也有同样的感悟。比如说像哈萨克斯坦这种,我们认为他经济没有说多富裕,但是比如说他首府的贫富差异很大,有钱人基本都开电车,而且是形成一个很奇怪的圈层,当地特斯拉的车主,特斯拉根本就没到那边,就官方,所以他们车主就自己从美国把车运过来,然后再自己众筹一个超充站。像这样的群体其实在中亚是不少的, MEGA 就特别适合这样的市场。
我觉得 MEGA 还有一点可以提升的,我之前经常夸理想做那种 to you face 的创新,或者是那种体感的,直接让试驾的消费者能感受到的,那种体感的东西是特别直接且强烈的。比如说他各个座椅上面都配的软枕,再加上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有你能接触到的地方都是软皮的感觉,虽然不一定是真皮,但是让人感官上就觉得软乎乎的,很有那种家的怀抱感,安全感那种感觉。
我们不说里边怎么样,但是消费者试驾体验的时候,这个是理想非常非常擅长的。我跟今天我访谈那个车主,他也聊说理想他其实动作反应是非常快的,比如说他们那些群里头就反映说理想的二排 MEGA 铺了那种厚的地毯,其实是很影响二排调整座椅速度,或者是空间,这样的话你二排调不到前面,就不能特别凸显三排空间大。当他们在群里反馈完之后,第二天理想的所有门店都把地毯给撤下去了,所以他就深度怀疑是不是那群里头有理想的卧底啊。
确实他们反应是非常快,但与此同时我感觉理想 MEGA 有一些要提前计划车型的时候做那些配置,它就没有像以前那么 to you face 那么直接。比如说它二排的屏幕,它虽然用的是 OLED 那种材质更好的,显示效果更出色的屏幕,但是它的大彩电只有 17 英寸,相比于小鹏 X9 它的 21.4 英寸的就明显小不少,更别提问界 M9 它 32 英寸投影的更直接观感的屏幕,虽然我是觉得长期体验来看,理想 MEGA 它 OLED 屏幕肯定是显示效果最好,但是作为试车的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对于尺寸的感受是最直接的。
所以我觉得 MEGA 没有说特别继承好之前 L 系列做的那种很直接感受的那些东西,还有包括空调出风口这种,其实就有一点老套了,虽然它比较好用,但是相比于 X9 的中央空调,而且又结合氛围灯的这种高级感,确实我觉得就会感觉差一点意思。
你说的这个就让我想到消费者他感受最强烈的,除了外观,应该就三点。第一个就是你刚才说到的,那种静态感知质量,就是我坐在车里我马上就能感觉到的。第二个就是价格性价比,第三个就是空间,你刚才也提到它静态感知质量的冲击力没有当时 L 系列出来的时候那么大。第二个价格也非常的高。第三个其实它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是据我的一个本来已经下定了 MEGA,后来退的一个朋友说坐在上面是很大,但是没有说像,比如说跟 X9 比,没有说大的要加 20 万这种感觉。
还有一点就是今天对于李想来说,重新发布 MEGA 这个事,他要心理上过这一关,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过一些改进,再次进行二次发布。你就比如说小鹏 G9 和问界 M7 都经过了这个过程,它不丢人,没啥的,我们第一枪没有打中,可以打第二枪。千万不要固执的坚持下去,(认为)这是用户不懂我们这个车,一个 iPhone 出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你没有理解,它是个 iPhone 的价值,就这些东西,千万不要进入这种自我辩护、自我判位的循环,进入这种循环是非常麻烦的,我觉得理想过去的成功经验恰恰就是因为他的敏捷反应,刚才大家都提到他改得很快。
第二我之前提到他是一个在资源匮乏的状态下,去做前期积累的,所以说他可能会有那种 stay humble 的感觉,可能蔚来就很长一段时间都缺乏这种,当然他对客户很好了,但是在产品上他就觉得我比你更懂,我是做产品的你要去理解我,而理想没有这样的毛病。但是我就害怕过去这两年的成功,会让这个团队产生一种骄骄二气,至少产品团队会产生一种骄骄二气,只要我们发现了有什么问题去改就好。
之前可能理想都不太能听得进去吧,理想的从内到外整个体系,就觉得 MEGA 这东西就是划时代,就是这个时代 iPhone ,甚至乔布斯出来做车也就这个样子。这个对自我的认知我觉得出现一种错误,一个是你要理解外界,就是像王兴、张一鸣、黄峥他们怎么去理解市场竞争,他们永远比市场竞争更快一拍吧。他们可能在 5 年前、 10 年前做一些判断,是后面被市场应验,我觉得李想更多的时候要把这个东西往前置,他可能是理解市场变化非常敏锐的一个人,但是如果想要产生那种提前预判五年、十年的穿透能力,我觉得可能还是需要向这些互联网企业家学习。
第二点就是说保持西柏坡的时候,那两个务必,怎么保持自己不骄不躁,然后保持谦卑的心态,我觉得这个是挺难,尤其是公司已经取得了如此空前成功的情况下,这两点非常重要。
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李想,你会怎么去改 MEGA,就让他感觉更高端一些?我先自己说一点,现在 MEGA 其实跟 L9 稍微有一点互驳的感觉,就是你能看出来,去看 MEGA 的这些消费者,还是有挺多去考虑新款 L9 的,但这一点其实在手机圈,比如说华为 Mate 60 RS 非凡大师版本的这些用户,肯定就不会考虑普通版的 Mate 60,所以是不是之后像 MEGA 它可以再怎么着改得能更加和 L9 区分开一些?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就是现在造出来的这些不好改的,全运到国外去,国外有销路。 我的想法就是跟一些更知名的品牌拉拉调性的去做提升,刚才老编辑讲不应该跟什么金葵花比,应该跟美国运通白金卡这种服务去比,然后它的内饰联名,比如说像找一些意大利的品牌,因为高净值人群,因为这个车 60 万,其实它针对的已经算是接近高净值人群了,一下甩 60 万买一个家庭用车对吧?
不是这种享受型的车,不是说我自己买一个法拉利,那这部分人群你要给了他足够的尊贵感,包括我怎么跟家里人说这个服务到底怎么样?我说东说西没有用,我一跟他说美国运通白金卡马上就 get 到了,可以往这方面去靠拢,把对外宣传的品质让我能锚定在某一些已有的品牌上,直接就产生认知。
我觉得还有就是说 MEGA 能不能在富人圈或者是这种明星圈能打开市场,我觉得还是有待观察的,它能不能成为新一代的埃尔法?
这个你说的很对,当时 Cybertruck 是怎么火起来呢?就是 Cybertruck 一发布完,基本上北美所有的科技博主都下定了。这个不只是说他们感觉这个车很酷,也是有特斯拉很多公关手段的。因为我当时在发布会的现场,我就听一个员工说,他们就是怕这个车太非主流了,那个外观大家接受不了,所以要煽动这些网红先带货一波。所以 MEGA 需要赞助我们大小马和老编辑开一开对吧?
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刚才大卫说方向,真的是要坐实,MEGA 把它当做一个理想子品牌去做,千万不要把它当做理想的一款车去做,如果你要把它当做理想一款车去做,你很难避开 L 系列,因为 L 系列更便宜又能加油,这是多么大的黑科技对吧?
加油居然成了黑科技。
而且它极其符合原来购买决策链路上的那些人。比如说你的父母、你的家人,对一个男性来说,开着 MEGA 去上班还挺奇怪的,你开 L 就蛮正常的对不对?老人的审美可能未必像我们一样,觉得这辆车很先锋、很酷,觉得这车很奇怪,你如果把它当做理想本身的一款车去理解的话,这个东西就非常难。
第二个从市场定位上来讲,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 MPV 去理解的话,你在宣传的时候,过去 SUV,你去卖 L 系列的时候,确实你可以通过尺寸、通过配置、通过空间的想象,让大家跟迈巴赫、跟(奔驰)GLS,跟 (宝马)X5、X7 产生一个联想。但是 MPV 你做这个事情就非常难受,因为这个市场哪怕很贵的MPV,除了埃尔法之外,其他所有 MPV 首先都不贵,第二点你又有一个产品力极强的,两个竞争对手,一个腾势D9,一个小鹏 X9。一个是可以加油的,一个是它在产品力上有明显的长处,而且它比你便宜很多。
最害怕的就是比较,首先是害怕跟理想自己的车型比较,然后又是特别害怕和其他 MPV 比较,所以在这两点上你都要去强化它的不同点。
那这个不同点怎么呢?就刚才我觉得说的挺好,你把它当做一个品牌,你要跟很多品牌去联名,你在你自己品牌势能不行的时候,你就去找像莱卡、像爱马仕这样的品牌去联名嘛。第二从运营策略上,你就像蔚来一样,MEGA 车主享受独立的服务体系,就是上门取送车,所有的保养,每周的服务。
至今很多蔚来的车主,包括蔚来老的 ES8 的创始车为什么还留在这个体系里面?他也觉得新一代蔚来的产品力可能已经不像过去刚发布的时候,没有选择了,他会觉得市场上很多选择,但是那个服务可能习惯之后他觉得就是这样。
最后就是说这个圈层,你怎么去定义你的用户的圈层?我觉得理想在这次发布会的时候,他请那个花叔,是一个微博上的大V对吧?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我觉得当你想运行一个独立品牌的时候,你要有更大的想象力,他为什么不能是更加 icon 式的人物?你为什么不能跟那些流行文化和商业当中,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去进行合作?怎么回到社交媒体的这个圈?就社交媒体最大的水花才多大?经过了这些年的教育,你就知道一个网红他能红到什么程度,而那些真正的原有的传统的影视工业、娱乐工业打造的 icon,像 Taylor Swift 这样的人,她就是完全降维的碾压你,所以没有必要还按照过去理想在社交网络上那些成功经验继续运营。
所以我觉得在 MEGA 上面体现出来,可能在刚开始聊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清晰的印象。我觉得今天聊到最后,我可以下一个判断,MEGA 上出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理想,停留在过去自己的肌肉记忆上,无论是创始人还是这家公司。
有道理,我很认同老编辑这个说法,就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子品牌,那招行还有金葵花,金葵花也是独立运作的子品牌对不对?刚才老编辑也提到理想发布会请花叔一家人去站台,这点我觉得,反正我今天采访的车主,他觉得这个环节稍微有点尬,还好结束的比较快,比之前像蔚来他请那种一家人,然后李斌在那讲车的效果还是要更好一些,但是整个效果并不算是特别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这个发布会不只是有请花叔一家人,还有搞媒体的混剪去替理想吹车嘛,这个是很拉拢那些自媒体的好感,看理想官方都引用我的素材了,有点像理想帮着去背书那种感觉,但是说实话,我觉得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们会产生的疑问,就这些人是谁。
还有就是说这些人本身他就是那种,说得不好听就有点狂吹理想那种感觉,借你的口去夸理想。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媒体的性质去夸,效果并不是说那么真诚或者是自然,因为很多人对这些人的印象都是说那种,你给钱大家就吹得很猛的那种感觉对吧?
你是不是说想说怎么样看是不是中立的在评 MEGA,就看他有没有去三亚试驾。
没请去的,哈哈哈,没请去的都挺中立的。我们几个呗。海棠湾还是有魔力的。我感觉老编辑你是很觊觎他的那个酒店嘛。
没有没有,我是特别害怕那个,包括之前跟蔚来的关系闹得很不爽。其实出发就是酒店,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给老师们订这么贵的酒店,当然大家去住这么好的酒店可能会讲你几句好话,但实际上对你来说没啥意义,可能早期的在像理想ONE或者早期蔚来ES8用户在启动的时候,社交媒体非常重要。因为那个时候你们是非常非主流的品牌,你完全不是 BBA 的对手。这个时候社媒去积累大家的第一桶金,第一个用户池我觉得是非常重要。
但是后面,你今天已经到了这么大的规模的时候,你完全没有必要,不管是什么去过海棠湾,还是没去过海棠湾的自媒体,不管是在微博上有 10 万粉丝还是 100 万的粉丝,你就对卖车有屁帮助呀,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上次在跟潘乱我们老 talk 消息的一期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说了,今天这个环境下面,你说真正能够带货的人,他本身就自带非常大流量。
至于说你希望通过社交网络上这一点点的流量,去影响整个社会大盘的消费决策是不可能的,最多媒体人我觉得可能基于自己的专业见解给你提供一些意见,你要听一些真话,听一些有可能是跟市场,从用户端那边直接反馈过的声音,这些东西是有意义,但你至于说影响用户决策,我觉得今天的媒体是绝对做不到,他连自己都影响不了。
我们今天给理想提了不少建议,最后我还想说两点理想做得比较好的吧。首先第一点我觉得就是理想办发布会,还有整体宣发,我觉得还是保持了一贯的比较专业、比较高级感的水准,比如说它的宣传片,我还是挺喜欢它那个开场做那种鲸鱼的,Whale and Shark,那个 Whale 鲸鱼就是对应了对这个车嘛,我觉得它找的痛点也比较精准,而且整个的发布会结构和逻辑都是非常精密的,我觉得这个是理想之前就做得很好,而且这次 MEGA 还继续保持了,只不过是因为这次 MEGA 踏入的浑水被各个竞争对手去围剿。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被小鹏 X9 引到了 MPV 的包围圈。
是的,这个是第一点我觉得理想做的好的,第二点我觉得理想建的那些 5C 超充站,我觉得策略还是很对的,他在高速服务区去建,其实就直接避开了城市内的竞争,而且我看理想他充自己车的那些设计来说,比如说很轻的充电桩,包括那种一键去开盖,然后直插直充什么的,都是体验效果挺好的。
前两天我还发了一条,就是看于欣烈开着小鹏 X9 去理想超充站,想试试它 5C 能不能充,结果就是 5C 它是充不了的。因为一方面硬件的限制,它的充电线是特别短的,我觉得就是向特斯拉超充站学习的。另外一方面必须是理想认证过的高压车型才能去重,那小鹏 X9 我猜大概率就是在理想这边认证不通过的对吧?就直接...
所以它对于 5C 超充站充自己理想车体验还是非常好的。它的 2C 充电站其实是可以给小鹏去充的,但是充电效果是不稳定的,中间经常断,但是我觉得只要能充上就已经不错了,他肯定是优先去照顾自己的车主,现在毕竟建的充电站也不到 400 个,不算多,对于理想车主来说也都是非常稀缺资源,但整个理想的策略其实我觉得还是对的,而且他的目标是说要达到 5000 家的超充站,跟小鹏也要达到 5000 家超充站这个数字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我觉得看看这两家,虽然现在小鹏的数量上是领先的,但是理想毕竟有钱,而且他的军团作战效率也是挺高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一看到底是谁建超充站是更快的。
我想接着丹尼的说第一条,大家要充分意识到理想办发布会、做出货,包括在供应链上很多事情是目前新势力天花板,蔚来跟小鹏的困境不是理想造成的,还是你们在做很多事情上,没有达到跟理想相同的效率和专注度,我觉得这个首先是大家要知道的,第二点就像发布会这些东西,刚才丹尼提到了,就是他那次发布会办得很好,我觉得我现场的感受是一样的,在 story telling 这个环节,李想是非常的自洽的,而作为创始人个人,李想他是非常有元气的,不管你喜欢他或者不喜欢他,你从这个人身上能够感受到那种,他非常急于把一个事情做成,而且在不断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专注度。
相对于我觉得今天大部分的企业家环境也好,或者说我们自己从身边感受到的环境也好,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躺或者有点颓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说李想个人和理想这家公司某种意义上,都是新势力这些初创企业的值得学习的对象,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不希望说因为 MEGA 出师不利,遇到了这些短暂的挫折,理想会从 ROI 的角度去考虑,就放弃在充电网络上去做这种大手笔的投资,我觉得这个是一定要坚持下去。
哪怕可能初期你会发现,理想 MEGA 没有交付理想中那么多台,那我还要不要盖那么多超充站?一定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在公司内部。我觉得理想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要再走过去自己熟悉的路径了,低成本撬动,通过社交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然后获得这种大的社交流量之后促进自己的销量,这条路走到头了,小米当前的经验也是一样的。线上的水花就这么大了,你真正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力大专飞,大力出奇迹。这是张一鸣、黄峥、王兴这些人在把公司做成最关键的时候,他们所采用的一种哲学。
不要管现在 MEGA 卖得好不好,我就是先 2000 个充电站放上去,哪怕白给小鹏充的,没有关系。小鹏说我谢谢你,哈哈哈。
我最后也接着老编辑和小丹尼说的补充一个,我觉得理想的优势就是它无论是 MEGA 还是 L 系列,做的家庭氛围感和细节还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说 MEGA 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举动,就是把这三排的空间质感能够尽量拉平。因为你一个家庭车,每一排坐上去的那种感官不能差太远,三排平权。所以在第三排的时候它确实是我们试过车里面空间也好,或者是说视野也好,最好的。
另外的一点,我觉得它相较于小鹏来说还有一个隐性的优点,就是它的设计师团队其实是更加的稳定成熟的。小鹏你看它就是有点那个车设计东一拳西一脚的,它还是没有一套自己很固定的设计语言,这个也跟它的设计团队比较波动有关系。
你看G3,我听到的消息最早期的是广汽过来的一批中国设计师,然后到了 P7 设计管理岗,是中国人招了少量的外国人进来。P5 是由一批韩国后来过来的设计师来主导这个产品设计,G6 又是一个罗马尼亚人进来之后大改操刀最终产品,所以到了 G9 和 X9 的时代,应该就是一个叫做Rafik Ferrag 的法国人在操刀,所以它整个就不像理想也好,蔚来也好,他们都是比较稳定的一个设计师,已经成型的一个设计团队,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理想之于小鹏的一些优势吧。
我今天采访 MEGA 下定用户,他的观点挺有意思,他说丹尼你的小鹏 G9 不是外观挺好看的吗?如果 X9 长得就像 G9 放大版、拉长版,我就下定了。他就是觉得 X9 的造型有点太怪。与此同时,我觉得理想还有一点,他的公司还有包括李想本人,他的韧性是非常强的, MEGA 订单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真的我觉得都不叫事儿,相比于之前他的那些什么 SEV 出事,还跟老编辑一起去融资对吧这些,我开玩笑。
MEGA 这点都是小挫折,我觉得像李想这种韧性来说,这点困难稍微克服其实可能会走得更稳,就像 Emma 最近都其实是非常顺的对吧?各种出海,然后媒体什么家庭事业都非常顺畅的时候,突然滑雪韧带撕裂拉伤了,其实就是一个可能上天给她安排的稍微稳一稳,这个养好之后来年再战对吧?我觉得其实理想可能对于 MEGA 这次的事件,我觉得也可能会有些类似的,可以吸取教训之后,再做这些其他的纯电车可能会走得更稳吧。
那这次我们非常感谢老编辑再次做客大小马聊科技节目,最后也推荐大家关注一下老talk消息频道,也多多关注老编辑在各个平台。老编辑最后有没有想跟大家说,或者是你最近在干嘛?
最近我在搞文艺呢。当然关于理想跟新能源汽车,最近我也会做两期节目,一期以咱们聊天为蓝本,我想再加一些个人的经验部分,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老 talk 消息。
话题二、年轻人都玩啥AI产品?
话题三、Sora 与Vison Pro 如何改变现实与虚拟世界?
更多内容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