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高管团队调整步伐加快。3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开年至今,已有近20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职位人选出现变动,“补位”的人员中,“70后”也越发突出。在分析人士看来,借人事调整之机,引入年轻化更有开拓创新性的领导层,更有利于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
流动频频
2023年,银行高管变动已成为常见现象。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截至3月12日,已有近20家银行董事长、行长及副行长等职位发生变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日前同日“官宣”迎来新的副行长。根据公告,3家大行新上任的3位副行长分别是段红涛、张小东、王兵。
从工作履历来看,在加入工商银行之前,段红涛一直在建设银行工作,曾历任湖北省分行长江支行行长、省分行合规部总经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2009年7月起历任湖北省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14年12月任青岛市分行行长等职位。
张小东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就职于工商银行,曾历任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工商银行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等职位,自2022年加入中国银行,并于2023年3月起任中国银行副行长。
王兵则是一位“老中行人”,长期在中国银行工作,曾任该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助理、宁波市分行行长、江苏省分行副行长、行长等职务。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任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及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副总裁,其间曾兼任中银国际英国保诚信托有限公司、中银集团信托人有限公司董事兼主席及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董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官网高级管理层列表中,已更新了张小东、王兵2位副行长的任职信息。农业银行则在年初迎来了新任行长,1月20日,该行发布公告称,付万军自当日起就任该行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等职位,随着付万军的到任,农业银行“一正五副”的管理层格局也正式形成。
上述案例只是今年大型银行高管人员频繁变动的一个缩影,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的变动也较为频繁。在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新添2位副行长,华夏银行、恒丰银行分别新添1位副行长。地方性银行中,3月7日,北京银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同意聘任戴炜、韩旭为该行副行长,其任职资格尚需取得监管机构核准。西安银行也在近日“官宣”,监管已核准刘强任该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
加速年轻化
梳理银行管理层变动原因来看,主要是工作调整、个人原因等缘由。新人“补位”,银行高管的接任人选越发年轻化,“70后”高管在银行中也越发突出。
从年龄上来看,中国银行新任副行长张小东、建设银行新任副行长王兵均是“70后”,二人均出生于1972年。六大国有行中,也有部分高管为“70后”,例如,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出生于1973年,副行长张伟武出生于1975年;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出生于1973年;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毅出生于1971年,副行长刘加旺出生于1975年;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出生于1972年;邮储银行副行长杜春野出生于1977年。
高管年轻化将有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更有利于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指出,借人事调整之机,引入年轻化更有开拓创新性的领导层,更有利于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在当下银行业进入数字化、精细化发展的市场背景下,业务调整和高管的变动都可能增加,人才在各类机构之间也会多向流动。
正如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所言,银行业转型时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管理层,促进银行机构的革新和新业务的开拓,以适应银行业在存量竞争的新时期精细化、特色化经营的需要。当前,银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充满挑战,需要更多的新老“血液”配合,在稳定经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系统性地迈向新的发展方向。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翻译
搜索
复制
【编辑:刘阳禾】